🤖Vaycent孙维
关于我
Base在广州&深圳,正经工作是企业的咨询顾问&培训师,主要聚焦在AI、IT、敏捷、DevOps领域,不正经工作的个人兴趣在摄影和投资上。
关于IT(软件开发领域),我的经历
在我的中学时期,受到同学的毒害,接触到了一本书《JAVA简明教程》(我还记得是蓝色的封面),那是我第一次尝试写代码。说是写代码,实际更像是对着书敲一遍键盘,偶尔做做书上的练习题。接触后发现自己很喜欢这种充满逻辑运算的内容,还顺带喜欢上了计算机,每周攒着零花钱,想尽办法去买《电脑爱好者》这本杂志阅读(现应该已停刊了吧)。
在我报考大学之际,怀着无限的憧憬与幻想,我毫不犹豫全部报考计算机相关专业,并且选择不接受专业调济分配。原来的我以为大学是一个能够充分自由地习得专业能力的地方,幻想着读了大学后的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软件领域的专家。现实却给我狠狠打脸,原是皆虚妄,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与我的憧憬大相径庭,甚至在我大三的时候(大四没有课),才开始教JAVA编程的基础,我的狂热、憧憬与现实的摩擦真是一个讽刺的故事。
毕业之后,毫无悬念的,我选择了开发/程序猿的工作,而且是正值当红炸子鸡的Android移动端开发。这时我才清晰感受到商业环境、企业当中的软件开发到底与象牙塔当中的鸿沟之巨。
幸运的是,在我的IT职业生涯的较为早期阶段,已经参与到某些上百号人的应用开发管理当中。这些大型的商业软件开发让我接触到了:敏捷、DevOps、中台、架构设计、安全等多种应用级别的相关知识。然而,很快我就发现,软件研发的瓶颈压根不在技术上(这也许与很多人的看法相悖),我认为当前整个行业面临的瓶颈,是在组织上,是在与游业务打交道上,所有的问题不过是因为,只有极少人能够真正融合管理与技术,以致于企业的业务结构、组织结构、技术结构无法对应,大家既在逃离技术的同时又在扩大自己的掌控范围,使得整个环境复杂度呈现爆炸式增长,终究是绕不开康威定律…
直到再后来的众多咨询经历当中,我甚至遇到了数千人开发一款App的企业现状与其问题,身在其中之人根本无法从系统层面解开该死结,往往只能继续增加其复杂度,设立专人专岗,头痛医头脚痛医脚。所有的经历使得我内心更为笃定自己的观点,同样地,我也逐渐对整个IT行业的未来感到悲观与无力…
关于离开职场,成为咨询顾问
懒,待补充
关于喜欢上投资这件事
2013年,还没毕业的我,已经非常喜欢参与股票市场交易。如果各位对历史事件还有记忆,13年适逢是中国股市一波牛市的开端,同时也是国内P2P金融火起之时。这一年,我通过各种奇怪的方式,筹到了第一波筹码一举进入股市之中。此时的我,是拿着数千元月薪工资,每天看着上万的波动,但一切都显得欣欣向荣,App上的数字也在急速地膨胀中…
所有的疯狂总有其终结之时,只有退潮了才知道谁是在游裸泳。15年年中,中国股市到达拐点随后急转直下,此时我也如绝大多数人一样,没能躲过最后的疯狂乐观,看着手上的数字由正的150%+,到最后只能剩下正的20%+,我作出了逃离的决定…
终是黄粱一梦,一年多的时间,见证了投资市场从左侧到右侧的轮回。总得下来,幸好没有亏钱还少有盈余,但更多的运气成分。这个事件让我充分认识到二级市场的无情、可怕以及对不确定性的敬畏,同时也为我后续接触到“敏捷”的概念就一下子热爱上它,埋下了伏笔。
关于P2P,多说一点,对于P2P后来的遭遇,大家也是知道的。基本全部被一棍子打死了,先说结论,很幸运地,我也没在里面亏钱,同样地还能有所盈利,还是运气成分…
当时国内流行的平台基本都有我的参与,如翼龙贷、红岭创投、积木盒子、微贷网等。主要玩法嘛,也很简单,有的平台高利息,有的平台低利息,一来一回有利差,还能拆长为短(一般长期较高息)。
关于怎么爱上摄影的
我是在24年的1月接触的摄影,玩得比较晚。刚开始其实没太多刻意的想法,只是因为作为一名咨询顾问,偶尔自己有些培训课程(主要是以toB的企业内训为主),也会去帮助朋友组织一些培训,有了相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交付的效果,于是拿起了相机,按下了快门。
玩了一段时间,很快发现自己爱上了摄影这个技能,它让我在这种失控的工作以及狗屎人生当中,获得了一种掌控感,体验到创造的快乐,即创造且留住每一个人生瞬间的能力。